健康管理不仅是体检 如何加快健康产业

发布时间:2016-11-14 17:21:24 作者:云健康小屋 阅读:6317
  2000年左右,一个不被人熟知的概念“健康管理”进入中国,十多年间,这个概念逐渐被人们知晓、认同。高盛银行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对爱康国宾注资高达近1亿美元,这是迄今中国健康管理行业获得的最大一笔投资。虽然,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日渐蓬勃,但不少人仍不清楚它的具体含义,把它和体检画等号。《生命时报》专访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黎刚,共同探讨中国健康管理的现状与发展。

  《生命时报》:您投身健康管理领域近10年,您认为国人的健康管理意识如何?

  张黎刚:谈到健康管理,很多人认为就是定期体检,以为体检了就把健康管好了。与10年前相比,国人的体检意识有所提高,这确实是进步,但健康管理的概念远远大于体检。打个比喻,传统意义上得病了再去看病的医疗模式是“亡羊补牢”,但健康管理则是“未雨绸缪”。通过体检等手段,找出隐藏在我们身上的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血糖异常等之后,再加以预防和解决。查出危险因素之后,如何管理好非常重要。

  《生命时报》:目前,体检占整个健康管理行业收入的比重有多大?

  张黎刚:体检目前是多数健康管理公司最重要的业务。拿爱康国宾来说,体检收入占总收入的90%,这一比例太大了。我希望将来我们的体检收入占50%,后续健康管理占50%,这样才真正地把健康管理服务做起来了。

  《生命时报》:不过,现在有不少人体检查出肥胖、抽烟等疾病风险因素,却不去改变生活方式,这是为什么?

  张黎刚: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我觉得是恐惧让我去改变不健康行为的。我是个创业者,那时40岁,属疾病高风险人群。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有人猝死、得癌,我自然会恐惧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在我看来,主要有两大原因能促成行为的改变,一是有突发事件让他感觉到恐惧;二是持续不断地给他提醒,从外力给他施压,帮助他监管好自己的行为。恐惧并不是要吓唬对方,而是要让对方认识到疾病风险的严重性。

  《生命时报》:既然体检后疾病风险因素的管理这么重要,那健康管理公司是否关注到了这一点?你们有没有在这方面做些尝试?

  张黎刚:体检后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确实是国内健康管理行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我把它称之为体检的“后续健康管理”。这方面,我们在提供一部分服务,但还远远不够。两年前开始,在客户体检完之后我们会给客户发送一条短息,询问其是否愿意接受我们提供的个性化健康提醒服务。

  《生命时报》: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健康管理行业差距在哪?

  张黎刚:中国的健康管理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体检所占比例太大,健康管理公司能提供的服务太单一。美国的健康管理市场就划分得特别细,提供的服务非常丰富。如果你是个糖尿病患者,你可以找到能帮你管理好血糖的慢性病管理服务公司;如果你想看看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也有能帮你纠正生活方式的管理公司。总之,有很多的服务供你选择。

  《生命时报》:是什么限制了国内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

  张黎刚: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两大因素,一是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的服务方式有限,主要还是体检;二是谁来买单的问题。体检是单位福利,要更多员工自己买单,就需要一个过程。

  《生命时报》:与您刚进入该领域时相比,大家的健康管理意识有改观吗?

  张黎刚: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的。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出现后,一个健康领域热点事件发生后,大家的关注度会非常高。如最近做完乳腺切除术的安吉丽娜·朱莉,就引起大家对乳腺癌筛查和预防的关注。

  《生命时报》:您曾说过,健康管理行业是“慢产业”,“慢”在哪?

  张黎刚:这是相对而言的。比如,民营资本投资妇幼医院、心脑血管医院,由于就医是刚性需求,只要有专家资源,就能在较短时间内收回投资。但健康管理并不是大家最迫切的需求,很多体检是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福利,员工自己不花钱,重视程度也有限。因此,这个行业想要快速发展很难。对我来说,做健康管理,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生命时报》:企业健康的健康福利和健康管理已日益被重视。目前,面向企业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哪些? 企业关注员工的健康管理好处何在?

  张黎刚:我们面向企业的健康管理服务,一是为企业高管提供全面的私人医生服务,二是对普通员工提供年度体检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讲座和健康咨询等。

  企业健康管理的好处很多,首先,能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其次,减少人力资源损失,减少病假和事假。第三,对员工来说这是福利待遇和激励手段,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第四,能直接减少企业医疗保健相关支出。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