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时间:2017-08-14 16:46:15 来源: 阅读:3127

  近年来,在我国安徽、湖北、山东、辽宁、江苏、浙江、河南等地,陆续发现了以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为临床特点的病例,个别重症病例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这种以以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的症候群称之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导致该综合征的疾病有新型布里亚病毒感染(简称新布里亚病毒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简称无形体病),也不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这些疾病均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我院所在辖区处在丘陵、山区地带,正值5-6月,由于是新发传染病,为加强医护人员对此病认识及重视,特将本病予以介绍。

  [病因病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40-70岁年龄组的患者居多。该综合征发病时间为4-10月,5-7月为其流行高峰。疫区常出现在有蜱等病媒分布的丘陵、山区、森林等植被覆盖丰富的地区;患者多为疫区居民,尤其是从事农林业生产的劳动者,或到疫区的旅行者,部分患者有蜱叮咬史。受感染的患者和动物均为该综合征的传染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蜱是该病的传播媒介,蜱叮咬传播可能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的致病病原主要为新型布里亚病毒,部分患者有无形体感染的实验室证据,也不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新型布里亚病毒为我国发现的一种全新的病毒,属于布里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为虫媒病毒,为布里亚病毒的一种新变种。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呈球状多型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主要寄生在粒细胞的孢质空泡内,以膜包裹的包涵体形式繁殖。用Giemsa法染色,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包涵体在胞质内染成紫色,呈桑葚状。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菌,缺乏经典糖代谢途径,依赖宿主酶系统进行代谢及生长繁殖,主要侵染人中性粒细胞。

  [诊断]依据流行性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流行病学史(1)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2)有在蜱活动的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3)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

  2.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为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发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咽痛。体格检查可见面颈部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可有浅表淋巴结(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肿大,伴触痛,偶见皮疹。伴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和血液系统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重症患者多有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损害,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少数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进行激素治疗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如延误治疗,患者可出现多部位出血、神经系统损害、心肌炎、机会性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直接影响病情和预后。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患者发病第一周即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多为1.0×10^9/L,血小板降低。多为30×10^9/L-50×10^9/L.严重者白细胞和血小板呈进行性减少,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3)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血糖升高。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可有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氯、低钙等。少数患者还有胆红素升高及血清蛋白降低。

  4.特异性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病

  1)急性期血清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

  2)急性期血清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3)恢复期血清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或阳转。

  4)急性期血清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5)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2)无形体病

  1)早期末梢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桑葚状包涵体。

  2)急性期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M抗体阳性。

  3)急性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

  4)恢复期血清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5)全血或血细胞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阳性,且序列分析证实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同源性达99%以上。

  6)分离到病原体。

  5.诊断标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具有上述1、2、3项者(部分病例可能无法获得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可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新型布尼亚病毒病

  疑似病例:符合1、2、3项,且排除其他类似疾病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4(1)项中的①或②。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4(1)项中③、④、⑤中的任一项。

  (3)无形体病

  疑似病例:符合1、2、3项,且排除其他类似疾病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4(2)项中的①或②或③。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4(2)项中

  ④⑤⑥中的任一项。

  治疗

  对明确诊断者,要尽早进行病原学治疗,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对尚不能明确诊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可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和(或)抗病毒治疗。

  (一)病原学治疗

  1、新型布尼亚病毒性: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继发或伴发立克次体、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2、无形体病: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对疑似病例可进行经验型治疗。一般慎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1)四环素类抗生素

  1)多西环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尽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1日2次,必要时首剂可加倍。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首剂4mg/kg;之后,每次2mg/kg,1日2次。一般病例口服即可,症状患者应静脉给药。

  2)四环素:口服:成人产用量未0.25-0.5g/次,每6小时1次;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为一日25-50mg.kg,分4次服用。静脉滴注:成人一日1-1.5g,分2-3次给药;8岁以上儿童为一日10-20mg/kg,分2次给药,每日剂量不超过1g。住院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四环毒素副作用较多,孕妇和儿童慎用。

  多西环素或四环素治疗疗程不少于7天。一般用至退热后至少3天,或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各种酶学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完全改善。早期使用多西环素等药物,一般可在24-48小时内退热。因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尚缺乏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对疑似病例进行经验型治疗,一般用药3-4天仍不见效者,可考虑排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

  (2)喹若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

  (3)利福平:儿童、对多西环素过敏不宜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者,选用利福平。成人450-600mg,儿童10mg/kg,每日一次口服。

磺胺类药有促进病原体繁殖作用,应禁用。氯霉素对无形体病治疗效果差,建议不用。

  (二)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对病情较重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鲜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以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

  (三)对症支持治疗

  1、对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2、对有明显出血者,可输血小板、血浆。

  3、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

  4、对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5、对肝功能异常者,给予保肝治疗。

  6、心功能不全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可用强心药。利尿剂控制心衰。

  7、对少尿患者,应碱化尿液,注意监测血压和血容量变化。对足量补液后仍少尿者,可用利尿剂。如出现急性肾衰时,可进行相应处理。

  8、应慎用激素。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对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治疗效果,应当慎重使用;国外有文献报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能会加重病情并增强疾病的传染性,故应慎用。对中度症状明显的重症患者,在使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

  (四)对于一般病例,按照虫媒传染病进行常规保护。在治疗或护理危重患者时,若患者有出血现象时,应对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好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

  (五)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预防]蜱叮咬是感染致病病原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避免被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医护人员在处理危重病例时,如果患者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或进行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治疗时,需要做好个人陪护,穿戴好隔离服、口罩、手套、防护眼镜、帽子等,避免与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直接接触。同时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人感染新型布里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