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
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对温度、乙醚及酸类均敏感,100℃2分钟或56℃30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强。
〔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乙型脑炎流行季节为7~9月份,每隔若干年出现一次较大的流行。在非流行地区,乙型脑炎的发病无年龄差异。在流行地区,乙型脑炎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近年来,由于儿童及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年人和老年人发病相对增加,病死率也高。
1.传染源: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血中病毒量较少,故乙脑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幼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蚊虫是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人体经蚊虫叮咬而感染。在我国有26种蚊虫均可传播本病,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易感性最高。人体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多呈隐性感染,显性发病与隐性感染之比约为1:1000~2000。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5.传染期:无直接人传人的证据。
〔主要临床特征〕
由于感染病毒数量和毒力与宿主免疫力等因素的影响,乙脑患者的临床表现轻重有极大差别。根据发热、抽搐、意识障碍程度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轻重可分为轻、普通、重、极重四型。典型的乙脑临床经过分四期:
1.初期:起病急,一般持续1~3天,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可有颈部强直及抽搐。
2.极期:初期症状逐渐加重,体温达高峰持续不退,主要表现脑实质受损症状,持续3~10天体温下降,发热越高,病程越长,病情越重。病人还表现为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惊厥或抽搐、脑膜刺激症或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恢复期:极期后2~5天体温降至接近正常,病人神志渐清,语言、意识及各种神经反射渐恢复。
4.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约5%~25%的患者仍残存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升高,初期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1~2天后淋巴细胞占优势。
2.脑脊液:脑脊液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3.特异性检查:检测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
〔流行病史〕
在乙型脑炎流行季节,居住在流行地区、或曾到流行区旅行。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不难作出乙型脑炎的诊断。
〔鉴别诊断〕
应与中毒性痢疾、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其它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
〔治疗〕
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可试用抗病毒药物。重点是对症、支持疗法。
〔疫情报告〕
报告时限:乙类传染病,6小时内上报。
〔防护措施〕
应实施床边隔离,做到室内无蚊虫,使用蚊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