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降压法

发布时间:2016-07-04 14:54:56 作者:云健康小屋 阅读:6807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的常见治疗方法,主要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蒸汽、抽气等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局部发生充血或淤血现象。
      从科学角度来看,罐内形成的负压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甚至破裂。由红细胞破裂导致的自体溶血,会使表皮紫黑,并产生一种组胺物质,随体液流遍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功能活力。同时,机械刺激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其兴奋与抑制过程。这种良性刺激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发挥经气作用,从而扶持正气,调节阴阳平衡。

      取穴与施术
      方法1:
      主穴:大椎、心俞、肾俞。
      配穴:内关、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承山、涌泉。
      施术: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每日治疗1次,每次选用主穴1~2个,配穴3~4个。7~10次为1疗程。
      方法2:
      主穴:大椎、肝俞(双)。
      施术:留针拔罐法。用毫针直刺至有针感下传时留针,并在针柄上放一酒精棉球,点燃后,罩上拔罐,留罐15~20分钟。隔2~3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方法3:
      主穴:大椎、肝俞、筋缩、委中。
      施术: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肝火亢盛型和肝阳上亢型加用外敷方(药用吴茱萸适量,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稠糊状,外敷涌泉穴,以消毒纱布包扎好)。最好在睡前敷上,每次敷12~24,一般敷1次,最多2次即可。
      提醒: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免恼怒,保持乐观的情绪,加强锻炼,这样才有利于巩固疗效。
      方法4:
      取位:第7颈椎至骶尾部督脉及其两侧膀胱经内侧循环行线、曲池、足三里或三阴交。
      施法:采取走罐法,闪罐法,出、留针罐法:现在背部督脉和膀胱经走罐至局部皮肤紫红,有心脏病或肾脏病者,起罐后于心俞、志室穴上闪罐数次,然后在其他穴位上施行出、留针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1~2日施术1次,或采用单纯罐法或涂云香精罐法(背部膀胱经为密排罐式),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在上背、腰背、骶部及四肢穴位上需找数点明显丹痧施行挑痧法,每1~2日施术1次。
      方法5:
      取穴: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骶部全部穴位。
      施术:采用走罐法。先将润滑液涂于背部,再将玻璃罐口涂匀,用闪火法将罐吸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穴位处,用走罐法。一般每条经脉往复走罐10~20次,背部穴位加用闪罐、摇罐或烫罐。每日或隔1日1次。

      拔罐的注意事项
      在拔罐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患者要选择舒适、适当的体位,在拔罐过程中不能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罐具,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及局部平整的部位,以防掉罐。拔罐动作要稳、准、快。
      用闪火法时,应避免烫伤皮肤;用刺络拔罐时,勿使出血量过大;用针罐时,须避免将针撞压。
      对初次拔罐治疗及体弱、紧张、年老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采取卧位,并选用小罐具,且拔罐数目要少。
      拔罐时间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宜采取卧位,待空气进入罐中,即可取下,切忌用力硬拔。
      以下人群不适合拔罐。
      皮肤有溃疡、水肿、过敏症状,大血管相应部位不宜拔罐,孕妇的服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常有自发性出血和顺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也不宜使用拔罐法。
      凡中度或重度心脏病、血友病、紫癜、咯血、白血病、高热、全身剧烈抽搐或痉挛、高度神经质、活动性肺结核、女性月经期、皮肤失去弹性、极度衰弱、醉酒、多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或吸拔部位有静脉曲张、癌变,或有外伤骨折等禁用拔罐疗法。

我来评论